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跨越山海:从文化差异中寻找共同之美

2022-07-08 16:22 北京大学
人访问

2022年6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四中学、东京都立丰岛高中以及涩谷教育学园幕张高中再一次相聚于北大的空中课堂。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系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董强,在课堂上讲述《东西方文化艺术之互鉴:中、日、法》。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博在结业仪式上发表讲话。


文化的相互碰撞掀起大小各异的浪花,推动人类文明的邮轮朝着繁荣前行。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少年,对于各自文化的代表形式有着怎样的看法?齐聚云端一同分享文化的观点时,他们又碰撞出了怎样的奇思妙想?快和小i一起看看吧!



定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因。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四中学、东京都立丰岛高中、涩谷教育学园幕张高中的百余名同学最后一次相聚云端,听北京大学法语系董强教授讲述《东西方文化艺术之互鉴:中、日、法》。随着董老师将中、日、法三国文化在18至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交融发展娓娓道来,同学们在思考体会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对本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此独特的课程题目缘何而来?董强老师以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在日本、法国的交流经历开篇,为同学们讲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如何推动文明发展、为何与商业贸易和现代科技进步紧紧相连。正如18世纪欧洲的轮船通过航行抵达亚洲、20世纪的飞机连接起整个世界,董老师以这些交通变化催生的文明关联阐述文化之旅的意义,也启发同学们于文化差异中找寻共同之美。


9EB0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北京四中的同学们从曹操的《龟虽寿》中获得灵感,由抒情、言志的诗歌体裁开启中国文学之旅。他们全面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特点和表现手法、意象和文化、独特性等。诗歌文化蕴含着中国的情怀和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生生不息。同学们认为,与外国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包含汉字格律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因此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同学们在倡议学习好诗歌的同时,也期待为加强唐诗宋本的翻译工作添砖加瓦,让中国的古诗词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89A9C


丰岛高中的同学们比较了中国、日本、英国不同的茶文化,观察到小小的茶叶如何在不同文明背景里拉近人际文化关系。招待客人的茶道精神,是现代日本人的好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丰岛高中同学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文化。同学们期待在未来通过游戏、文化交流以及学校课程等方式来传播和交流茶道文化。


9D4C8


北大附中同学同样选择了中国诗词作为他们心中的代表性文化,也从起源、发展、要素等角度进行了剖析。与四中不同的是,他们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主要区别,一在形式自由与否,二在情感描写的侧重不同。中国诗歌极为特别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也是使其区别于其他文化诗歌的重要符号。基于此,同学们结合视觉传播、国际平台、受众需求、日常生活等侧面,广泛设想如何让诗歌为更多人接受和了解。


89C1A


幕张高中的同学们将目光聚焦于日本家喻户晓的动漫。他们介绍了动漫的特点、类别和代表作。动漫在日本媒体平台上的播放量极高,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拥有各个年龄层的广泛受众,在海外也广受欢迎。他们认为,日本动漫之所以发展到今日成熟的阶段,是由于日本动画不局限于儿童动漫作品,融入了丰富的日本文化内涵。这一文艺类型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动画、漫画以及电影三种媒体组合的协同效应。


72991


同学们的分享获得了董老师的高度赞赏。在对四组同学的报告逐一点评时,董老师也结合自身经历与专业学识,带领同学们拓展思考。他从家乡杭州的名胜古迹——柳浪闻莺花园中的“日中不再战”碑说起,激发听众对美好和平的向往之情。他以个人青年时代先在法求学、后赴日交流的经历,通过讲述中日交流史上重要人物(鉴真和尚、井上靖等)的故事,说明和平环境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视野、透过文化差异找到文化和谐之美。


对于诗歌,他以自己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译出版《唐诗之路》为例,阐释中国诗词、日本俳句和西方诗歌的异同点,带领大家体会人类相通的情感。


关于茶道,他讲述自己因机缘巧合在法国做过茶道师的体验,并娓娓道来达摩祖师和茶、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诗》等小故事,拉近了不同文化听众的距离,揭示了“茶文化”的精髓: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大自然的解读和借用,从而赋予大自然的一种意义。


听到日本学生介绍动漫,他立即联系到法国的manga(日本动漫)展,提出文化推广的最佳效果建立在受众喜爱的基础上,吸引对方主动地接触、自发地宣传,也体现了道家“顺势而为”、儒家“因材施教”的思想。


在最后的总结中,董老师以二战中的德法两国在二战后合作建立欧盟、促进欧洲发展为例,说明了“纵然历史上有不愉快,但也有正面和美好的东西,应携手共同促进文明向前发展”的道理。他再次引用杭州柳浪闻莺公园内“日中不再战”的碑文,希望大家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亚洲和平,期待中日作为重要邻国发展世代友好关系。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来自四所中学的指导老师也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希望同学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保持对本国文化的热情,共同期待中日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交流,推动人类文化发展。


旅程:此去依旧绿水长流


直播课程结束后,主办方为同学们举行了简短却富有意义的结业仪式。


王博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参加项目并圆满结业的中日两国中学生表示祝贺,向大力支持项目的各方人士表示感谢。他表示,北大历来重视与日本各界的友好交流,积极支持“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他鼓励项目学生未来赴北大继续学习,与北大老师和同学有更加深入的面对面交流。



自2021年9月首届“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启动,到2022年6月四门课程学习结束,在将近九个月的知识探索之旅过程中,来自中日两国顶尖中学的一百余名中学生,跟随北大教授们学习了人工智能、化学和生物医药、心理和脑科学、以及人文艺术领域的知识,探索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与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了解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通过线上直播和平台互动,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在思维的碰撞中擦起火花、收获了来自异国的友谊。


学海无涯,探索知识的旅程永远不会停歇。而永恒的燕园,也期待同学们的到来,共同谱写新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