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往期活动 / 讲座 / 正文

发展中美关系 需要消弭两国间被忽视的误解

2019-12-09 12:04 iGCU (formerly known as CUPPE)
人访问

文/吴子(彼得•沃克,Peter Walker),麦肯锡咨询公司荣休高级合伙人

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针对中国的激进言论,到曲解“中国制造2025”,再到贸易摩擦,中美关系正面临偏见与误判的挑战。两国之间在治理模式、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巨大误解根植于双方完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这种误解在两国关系之间筑起了“高墙藩篱”。



我对中国的了解始于40年多年前,自那以来,我作为麦肯锡领导层一员已造访中国八十余次。随着与中国更直接的接触,以及在学习道家文化过程中结识了更多的中国朋友,我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刻画与我从个人经历中所认识的中国截然不同。这也是我写作《强大、差异、平等:中美如何消弭误读与分歧》这本书的缘由。


我曾长时间思考人生,在阅读求索过程中,《诺斯底派福音》这本书给予我很大启发。我发现东西方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有本质差别。一方面,从文化角度来看,美国受宗教影响具有“二元论”倾向,非善即恶、胜败两立;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和谐与平衡”。另一方面,从两国历史来看,美国从建国之初便是“个人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政府的本质源自社会契约,强调实现个人的平等、自由与价值;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则重视“集体主义”,家国先于个人,特别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多次的外族入侵和重大自然灾害中得到体现,那便是通过一个团结的集体,以强大、统一的精英领导体系共克时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源头导致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模式,美国是自下而上的企业驱动模式,而中国则为自上而下的整合性治理模式。


对于文化和治理模式差异的认知缺失已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很多方面显露出来。美国担心中国崛起,超越自己世界第一大国之位,而中国所主张的实是不分伯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二元论”为思维模式的美国人对此难以理解和相信。中国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中获益,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共享促进全球发展与合作,这与中国在国内凝聚一切力量搞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治理理念一脉相承。但是将此视为中国输出治理模式的美国人很多。


在全球价值链中,效益和效率最大化是规律所驱,不论是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美国,还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现了工业化的中国。中美两国将共同面对的未来,是由更加无边界的科技发展所主导的未来,并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特朗普寻求对华“脱钩”,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未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却导致了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放缓。近五十年来,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正是因为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共享发展。美国指责中国“窃取知识产权”,把华裔科学家视作潜在间谍,收紧留学签证,最终恐怕都会损害到自己。


中美两种治理模式都深深根植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在实现各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并且具有高度适应性和韧性。同时,中美两国各有优势。自然禀赋与地理位置、思想创新与文化多元、高水平的科研院校等条件,使美国仍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而中国方面,政府高效协同、治理体系有效整合、人民勤奋努力,具有不懈奋斗的韧性与奉献精神,能够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合作提出方案。


美国对中国存在巨大的误解,在历史与文化这些结构性因素之外,另一个深层原因是人文交流的不足。一是开放度,过去的中国是缺乏对世界开放度的,不过可喜的是,改革开放的深化正使得中国以更加开放与谦虚向学的态度面对世界。二是“曝光度”,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接触太少太少,对比一个简单的数字:有约2600万中国人去过美国,而到访过中国的美国人则不足100万。只有两国社会通过不断增强人文交流、互相学习、加强联络,才有望跨越鸿沟、消弭分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合力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


(本文根据彼得•沃克先生于2019年12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编译整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