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中俄人文交流简报》发布!

2022-09-19 21:37 iGCU
人访问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宾馆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双边会见,就中俄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年以来,中俄保持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沟通。两国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体育交流年活动有序展开,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更加热络,在国际舞台上密切协调,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普京总统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俄中友谊与互信,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固如山。

中俄作为首个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国家,自2000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呈现哪些特点?疫情影响下中俄“冬奥之约”何以实现?小 i 在此关键时点,发布《中外人文交流简报》第2期——“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为读者梳理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沿革,展望合作前景。

下载此 PDF 文件

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福祉,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至关重要。自2000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中俄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卓有成效,在经贸、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和青年等多领域结出硕果。

近年来,新冠疫情大流行对中俄人民交流带来直接影响,但两国关系经受住了考验,人文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人文交流在增进中俄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夯实中俄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

一、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历史沿革

作为成立最早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在两国元首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中俄政府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合作的最高级别对话机制。从建立至今经历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0—2006)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2007—)两个阶段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有关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经中央批准,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四个合作分委会,并商定每年举行会晤。同年12月7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01年8月24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成立了中俄旅游合作工作小组,合作领域增加旅游领域。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2年7月18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会议将中俄旅游合作工作组提升为中俄旅游合作分委会。同时,增加了广播电影电视合作领域,并完成机构设置工作。

2003年9月16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时任国务委员、委员会中方主席陈至立和俄罗斯副总理、委员会俄方主席卡列洛娃共同主持。

2004年9月14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会议制定了2008年前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执行计划,并实施“执行计划”下的五个具体项目:相互增派留学生项目,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项目,语言推广项目,艺术类留学人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

2005年10月31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提出加强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协调,共同推动和发展该组织内多边人文领域的互利合作。会议期间,两国首创性地提出互办“国家年”的倡议。

2006年11月6日,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一致表示,要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协议,共同努力办好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使其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2007年9月3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上,中俄双方签署政府间议定书,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2008年10月26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经国务院批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委员会中方主席,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担任委员会中方秘书长。

2009年10月10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大连举行。经国务院批准,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担任委员会新一任中方秘书长。

2010年11月22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双方决定成立青年合作分委会,中俄人文合作的火炬开始向两国青年一代传递。2009—2010年,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掀起两国人民对对方语言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2011年10月11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增加青年合作领域,研究将档案合作工作组升格为档案合作分委会。

2012年12月5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2012—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两年内,中俄游客互访达到330万人次,秀美山川和人文内涵使两国人民的亲近感进一步加深。

2013年9月24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桂林举行。经国务院批准,时任副总理刘延东继续担任委员会中方主席。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继续担任委员会中方秘书长。

2014年9月14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共同主持会议。

2015年10月9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在西安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共同主持会议。2014—2015年,中俄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两国共计开展600余项活动,为两国青年搭建了互动互信、互学互鉴平台,增进了两国青年友谊,使中俄世代友好理念薪火相传。

2016年7月4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在西安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共同主持会议。

2017年9月12—13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广州、深圳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共同主持会议。2016—2017年,中俄互办“媒体交流年”。两国媒体积极合作,项目清单中的227项重点活动成功举办,为推进中俄各领域互利合作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2018年10月30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举办。孙春兰副总理和戈利科娃副总理共同主持召开此次会议。自2018年,孙春兰副总理担任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新一届中方主席,戈利科娃副总理担任委员会新一届俄方主席。双方全面总结了中俄人文领域19年来的成功合作经验,共同谋划部署未来合作重点。2018—2019年,中俄互办“地方合作交流年”,目前各分委会有60项重点项目纳入清单,各地方各级各类合作项目达数万项。

2019年9月16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圣彼得堡举办。孙春兰副总理和戈利科娃副总理共同主持召开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两国副总理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史档案文献展”、中俄综合性大学校长圆桌论坛等配套活动,并见证了7个合作协议的签署。

2020年11月25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与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共同出席。20年来,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正迈入更加成熟稳固也更有活力的重要阶段,年度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超过10.4万,成立了12个同类大学联盟、覆盖636所学校,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成功互办文化节、电影节、旅游合作、青少年运动会、历史档案文献展等项目。会议期间,两国副总理共同签署会议纪要并见证了有关领域5个合作协议的签署。

2021年11月16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与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共同出席。2021年6月28日,中俄双方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双方要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共同办好2022-2023年中俄体育交流年,共襄北京冬奥盛会,深化人文合作,为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二、中俄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6E18F

图1 中俄人文交流相关机构

如图1所示,在人文交流领域,中国相关机构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档案局和共青团中央等;俄罗斯相关机构主要包括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教部、教育部、文化部、旅游局、卫生部、体育部、数字发展、通信和大众传媒部、档案局与青年事务委员会等,共同促进中俄人文交流在各领域的繁荣发展。

三、中俄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

2001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莫斯科签订。条约将“决心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世代相传”写入正文,首次提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旅游、体育及法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02年12月2日,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2002),强调了完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形式与工作方法,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媒体5个领域列为加强两国互信的社会基础的主要领域。

2003年5月27日,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2003),将中俄人文交流现状定义为“中俄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不断加强”,首次对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工作进行肯定,并决定继续发挥该机制潜力。

2004年10月,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发表联合声明(2004),针对中俄“国家年”达成共识,首次明确出现“人文交流”这一词汇。

2005年6月底至7月初,中俄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首次将“国家年”这一人文交流项目表达为“中俄双边关系中的大事”,将中俄民间友谊表达为“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发表联合声明(2006),首次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视为推动中俄人文合作政策的主渠道,首次将中俄“国家年”人文项目提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新闻社对中国网民及其他华语读者开通了第一家俄罗斯中文网站——俄新网。

2007年3月26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俄联合声明(2007),首次提出人文交流合作对深化政治互信、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5月23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强调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09年6月16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

2010年9月26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中俄人文交流现状定义为“中俄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巩固”,在2007年的6个领域基础上增加体育和电影领域合作。

2011年6月16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出席《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庆祝音乐会。两国发表《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人文交流现状定义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显著巩固”,强调“国家年”和“语言年”发挥的巨大作用,在2010年8个领域基础上增加青年领域。

2012年6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俄关系确定为平等信任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首次提出制定“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首次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机制与元首、总理、议长互访、战略安全磋商等机制列为同一等级,首次将达成人文领域成果视为中俄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首次提出中俄青年交流的基础是“机制化”和“长期化”。

2014年5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将《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列为推动中俄人文交流的重点方法,首次将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定为“计划性”和“定期化”。

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并着手筹办“中俄媒体交流年”。

2016年6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2016)将中俄人文交流现状定义为“中俄关系的社会和人文基础得到实质性巩固”强调“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发挥显著作用。

2017年7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两国世代友好的根基表述为“民意相通和文化相融”首次将“人文交流”列为与“政治互信”“务实合作”“安全合作”“国际协作”并列的推动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五个领域之一。

2018年6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2018)首次提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俄罗斯各联邦主体间加强互利交往”,首次提出“提高地方合作在两国经贸、科技、人文和其他各领域总体合作中的分量”;2018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这是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2019年6月5—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确定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首次将“坚实的世代友好民意基础”列为中俄关系的主要特征,首次将“人文交流”列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重点领域,首次提出中俄人文交流的目标是“传承世代友好,巩固民间友好往来,促进文明互学互鉴”。

2020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互致贺电。

2021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五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2022),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与俄罗斯联邦体育部关于举办2022—2023年中俄体育交流年联合声明》

四、中俄经贸人文交流及八个国家级主题年

自21世纪以来,中俄双边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第一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3%;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50.5亿美元,增长40.0%;自2009年,中国连续12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俄在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线的务实合作不断升级:2015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从战略高度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新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框架下,两国经济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铺开。与此同时,中俄在金砖机制下携手共进,不断扩大合作内涵,于2015年正式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2021年,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和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考验,中俄经贸合作逆势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俄货物贸易额突破到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再创历史新高。

438E

图 2 中俄人文交流国家级主题年

自2006年以来,中俄共举办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媒体交流年”“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中俄科技创新年”和“中俄体育交流年”等八个国家级主题年活动,极大推动了中俄友好人文交流在各领域的深化。

中俄国家年

2005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双方共举办500多项文化交流活动,使两国民众对中俄两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国家建设成就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两国掀起了“俄罗斯热”和“中国热”。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俄罗斯联邦政府前第一副总理、俄罗斯联邦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指出,中俄“国家年”是“双边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项目”,“对中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俄语言年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2009年10月,中俄领导人宣布2009—2010年中俄互办“语言年”。2009年,“俄语年”在中国开展,中俄双方在中国的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举办了260余场活动,内容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和新闻出版等领域。中国开设俄语专业的100余所高校的数十万大学生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社会各界直接和间接参与的人数达上亿人次。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内容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和新闻出版等领域,活动形式包括学术研讨、语言和歌曲大赛、学生联欢和通信、文艺演出、大型展览、主题周、音乐周、文化周、图书出版互译论坛、开设相关电视、广播节目等十余类。中国一年内在俄罗斯境内新建了5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国家汉办给俄罗斯提供了500个教师及学生的进修名额,并输出了包括《快乐汉语》《汉语乐园》在内的译成俄文的9种新教材。

中俄旅游年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不断深化,中俄两国于2010年正式决定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为中俄人文交流的深化和拓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12—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重大主题年活动。“旅游年”极大促进了两国旅游交流和合作,仅2013年1—9月,中俄旅游互访总人数便达237万。同时,互办“旅游年”也推动中俄两国旅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双方先后举行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旅游分委会会议、中俄旅游安全磋商、中俄旅游教育论坛、第三届中俄地区旅游合作交流会议等活动,有力促进了两国旅游合作的深化和发展。

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

为加深中俄两国青年间相互理解与友谊,中俄两国于2014—2015年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型主题年活动。2014年3月28日,由中国教育部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官方网站正式上线,《你好,中国》第三季50集系列微电影等数项“青年年”开幕式亮点活动同日启动。2014年9月15日,“中俄青年学者论坛”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同年10月21日,“中俄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举行,中俄两国的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就中俄创新发展与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举办期间,青年互访、文化交流、会议论坛、留学访学、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为中俄青年开展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越来越多的青年对对方国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中俄媒体交流年

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赴俄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宣布,于2016—2017年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2015年12月和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同俄罗斯联邦前总理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俄媒体交流年”开闭幕式,规划和总结了两国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合作的方向,进一步引领两国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梅德韦杰夫致辞道:“中俄媒体合作将成为高质量公共产品的典范,增进两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真诚友谊。”在“中俄媒体交流年”大背景下,两国媒体参与热情高涨,开展了中俄媒体政策交流、主题报道、影视精品合拍与互播、翻译出版精品书刊、新兴媒体交流、媒体合作和教育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和巨大社会反响。普京总统出席人民日报社和塔斯社共同主办的2016年中俄主流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前总理梅德韦杰夫也做客人民日报社并与中国网友亲切交流。中俄合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你好,中国》激发了俄民众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刮起一股“中国风”。中俄联合制作的跨国连线节目《等着我》深深打动了两国观众的心。“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在两国下载量突破400万,已成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最有效移动端新媒体平台。中俄媒体交流年进一步夯实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为中俄媒体互联互通、互信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及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

2018年2月7日,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开幕式致贺辞,共同决定于2018—2019年举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旨在激发两国地方合作的热情和潜力,带动更多地方、企业、民众进行中务实合作。“交流年”启动后,两国各地方热情高涨,各项活动如火如荼。中俄双方在地方合作交流年框架内举办了数百项活动,包括投资推介会,贸易、工业和农业展览会,研讨会,艺术节,团组互访等。2018年9月11日至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俄罗斯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着重强调了中俄合作交流年对中俄地方合作的重要作用,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2019两年来,两国地方代表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东方经济论坛、俄中博览会框架内积极交流接触,为促进中俄地方务实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俄科技创新年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确定于2020—2021年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意味着科技创新正逐渐成为两国关系提质升级的新亮点,并将为深化中俄友谊与合作发挥强劲的助推作用。一年多来,中俄两国共同携手,创造性举办“2021中俄高端催化国际研讨会”“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第二次全体大会”“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国科技创新及中俄科技合作成果展”等千余项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两国在疫情防控、航空航天、核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一批丰硕合作成果,中俄联合科技创新基金成功启动,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俄体育交流年

202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俄元首共同决定于2022—2023年举办中俄体育交流年。这是两国共同举办的第八个国家级主题年。在体育交流年框架下,双方将举办550多项体育交流活动,促进中俄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在中俄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两国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近20份合作文件,涉及经贸、投资、能源、体育等多个领域,双方还签署了关于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路线图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中俄合作高质量发展。

五、中俄人文交流的特点总结与未来合作契机

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是中俄两国政府的创造性举措。该机制发展时间最长,为后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经过多年探索,中俄人文交流形成了机制完善、协作水平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首先,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完善,引领中外人文交流之先。2000年建立的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是我国第一个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其健康发展对于提升中俄关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两国定期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原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会议,共同部署合作蓝图,为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发展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其次,中俄人文交流协作水平高,筑牢两国关系民意基础。中俄人文交流自2006年初次举办国家级主题年开始,依托八个国家级主题年活动,在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卫生、科技、体育、旅游等多领域高水平协作,丰富了中俄关系内涵,增进了中俄人民友谊,夯实了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促进了中俄人文交流高规格、持续性发展。

最后,中俄元首引领人文交流,推动大国文明交流与对话。自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22年来,两国元首高度重视中俄合作,长远规划两国关系,在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会晤,推动经贸、政治和社会各领域的人文交流取得成效,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稳固提供了重要动力,开创了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并在推动多边机制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据“2021年中俄舆论”民意调查显示,89%的俄罗斯受访者和9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赞成延长这份对中俄关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文件。两国受访者一致认为,中俄有能力共同推动国际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2022年“两会”记者会上应询谈及中俄关系时指出,“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世界越不稳定,就越需要平静的力量。越是危机的时代,越需要合作的勇气。展望未来,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其一,中俄相互的战略需求与协作为双边关系稳定构筑了基石;其二,中俄在能源、金融、数字经济、高新技术、航空航天、交通物流和农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为中俄深度合作带来巨大潜力和优势;其三,中俄两国互为比邻,各自的文化吸引力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其四,网状伙伴外交机制为中俄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灵活保障。

目前,中俄关系形成了以双边关系为主、多边合作框架为辅的网络伙伴外交机制。2014年5月20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支持开展网状伙伴外交的各种努力。网状伙伴外交旨在于国际事务中建立伙伴合作的灵活机制,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俄印外长会晤等机制已成为类似灵活机制的高效范例。”其中,二十国集团主要关注世界经济问题,金砖国家致力于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上合组织主要协调中俄在中亚地区的问题,中俄印外长会晤机制聚焦三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和俄罗斯通过双边以及多边网状机制进行外交实践,促进两国合作。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俄罗斯也将开始落实“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发展目标”,这将为两国务实合作将开辟新的机遇。中俄两国计划利用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成果,加快科技先进分支的合作。此外,中俄两国都在为加强在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努力。两国政治领导人表示,中俄将继续开展联合抗疫工作,支持在病毒检测、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经验交流,防止疫情跨境传播。

六、中俄“冬奥之约”,以奥林匹克价值观重塑疫后世界

近年来,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带来严峻挑战,中俄两国积极开展抗疫合作,鼓励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妥善应对疫情。针对将疫情政治化的问题,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用病毒起源论抹黑中国是不可接受的,俄方愿与中方继续加强包括抗击疫情在内的各领域交流与合作。面对个别国家挑起的意识形态纷争和社会制度对抗,中俄继续坚持“四个相互坚定支持”,共同弘扬和平、发展、正义、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在国际舞台上积极阐释民主和人权理念的正确含义,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不同文明多元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的防疫政策,保障了中俄“冬奥之约”。在北京冬奥会契机下,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并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指出,“2014年,我应普京总统邀请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当时我们相约8年后北京再聚首。这次你来,实现了我们的‘冬奥之约’,相信我们今天的‘新春之会’一定会为中俄关系注入更多生机活力。”本次会晤发布的《联合声明》指出,俄方积极评价中方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该理念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团结,合力应对共同挑战。中方积极评价俄方为推动构建公正的多极化国际关系体系所作努力。《联合声明》的发布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安全稳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奥林匹克格言的共同价值观。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表示,这是“庆祝人类团结,庆祝在中国被称为人类共同命运的庆典”。从“冬奥之约”到“新春之会”,中俄两国正开启人文交流新篇章,为疫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全球合作注入更多信心与动力。


本文为iGCU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文章来源: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新闻来源:新华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