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

2022-12-28 00:36
人访问

图片


为学者,有松柏劲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学术生涯中始终秉持的信条。


赵宝煦先生的求学路堪称坎坷。他家境清贫,上初中时,连三元的学费都无力支付,但在他无意于书摊旁流连时,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他找到了精神栖息之地,自此开始了一生的求学之旅。


图片


彼时战火连绵,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愈发嚣张。怀救国救民之志,赵宝煦发奋苦读,在中学凭借连年成绩第一免除学费才得以完成学业。看到抗战的烽火渐成蔓延之势,不断有同学逃离沦陷区,赵宝煦的爱国情怀与救国决心催促着他迈出了离开的第一步


赵宝煦在1938年所作的诗中写着:“我看见‘希望’在前面开花,我还留恋什么,这贫苦的家?”终于,1943年的新年前夕,年仅20岁的他从北平南下,风雪交加、饥寒交迫,千里辗转、长途跋涉。耗时一年,他终于来到了昆明,入学西南联大化工系。


图片


入校一年后,目睹民生之艰的赵宝煦因仰慕钱端升、张奚若等先生的高德,决定转学政治系,师从钱端升、吴恩裕等前辈。自此,他与政治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赵宝煦爱读书,喜诗画、饮茶,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涉猎广博、率真豁达。1944年6月17日,他与西南联大教育系同学陈司寇相约百年之好。在西南联大,赵宝煦找到了一生治业之学,也找到了一世挚爱之人。


往事随历史长河匆匆而走,那些闪着光的精神与记忆化为水中的粼粼波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荡漾。


图片

赵宝煦与夫人陈司寇

图片

1946年5月1日,西南联大政治学系1948届同学与钱端升先生合影(前排右四为钱端升,后排右一为赵宝煦)

图片

赵宝煦1945年绘西南联大《校园一角》

图片

1987年赵宝煦与恩师钱端升合影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赵宝煦与夫人陈司寇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业。1947年,两人在北京大学灰楼楼顶远望,亲密无间。1948年,赵宝煦选择毕业留校,开启了他在北大长达六十五年的执教生涯。


图片

赵宝煦夫妇1947年在北京大学灰楼楼顶远望时留影

图片

赵宝煦、陈司寇的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证书

图片

赵宝煦的北京大学聘书(1948年)

图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员授课时间表(1951年度第1学期)


1952年,北大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赵宝煦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并先后担任教研室秘书、副主任和主任。他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成为他学术生涯中始终秉持的信条。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在中国政治学和北大政治学学科发展中做出了许多首创性的历史贡献。


图片

赵宝煦关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题字

图片

1954年,赵宝煦为北京大学教工夜大学讲马列主义基础课

图片

赵宝煦的马列主义教学笔记


1960年,北大重建政治系,赵宝煦是主要筹建人。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问题研究,1963年,北大政治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赵宝煦先后任副系主任和主任。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重建,赵宝煦先后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及顾问,并主编了我国高校第一本政治学教材《政治学概论》。该书在1982年出版,是高校政治学课程的主要教材。1988年,赵宝煦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在北大主持创办了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及咨询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该中心已经成为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政策咨询的重要研究机构。


图片

1953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教研室讨论教学计划,右三为赵宝煦

图片

20世纪60年代,担任北大政治系系主任的赵宝煦(右三)与同事们讨论民族解放运动的形势

图片

1988年7月15日,在赵宝煦主持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成立

图片

赵宝煦主编的《中国国情与现代化丛书》

图片


善学者其如海乎?赵宝煦先生有着海一般广博的格局与视野,永不懈怠地攀登着学术高峰。改革开放后,已至花甲之年的赵宝煦远涉重洋,曾先后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也曾邀请和接待过众多境外著名学者来华访问。他认为,“交流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发展至今的中国文化,既是国内各兄弟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他是第一位在国外系统教授中国政治学等问题的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奥斯丁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都见证过先生的学术风采;他曾两次受邀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任教、两次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受聘为高级研究员。每次出国访问,他既要“入乡随俗”,深入研究当地政治学发展方向,又要带着中国政治学“走出去”,积极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破除外国的误解。


他也是第一个用外文在国外出版政治学专著的学者。1983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为赵宝煦先生出版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讲演集一书。其中《中国政治学的复兴》一篇被译成日文、德文、韩文,在各地发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曾撰文回忆赵宝煦先生:“为使政治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先生不仅鼓励学者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也鼓励大家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和发现,不能‘怕’字当头;同时又呼吁整个社会以一种宽容理性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探讨和发现,不求全责备,不因言废人,最终促进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的学术局面。”


图片图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承前辈之志,启后辈之学,赵宝煦像开疆拓土的一员大将、冲锋陷阵的一位勇者,在北大、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继承并发扬学术流脉,终成一代学者之风标。


为师者,以人师为道


他说:“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但要允许学生一时说错话、办错事。”“作为导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谈得到严格要求学生。”


赵宝煦先生认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前者是能把业务教好的老师,后者则是在教好业务之时还能教学生做人的老师。他说,“老师是工程兵,造桥、修路,让学生顺利前进,去攀科学高峰。”从教65年,他无私投入、桃李天下、春晖四方。


图片

2011年赵宝煦先生九十华诞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庆典


他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和第一个国际政治学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很多已经成为专业领域的栋梁之才。他的一位学生曾说,“先生之为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我们很荣幸在人生的可塑阶段,得到了先生的智慧与德行的感召。是先生,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做人;是先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事和做学问。”


赵宝煦认为,“师生关系,老师首先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政治上要诚实、要表里如一”、“品德教育与端正学风,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绝对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但要允许学生一时说错话、办错事”、“作为导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谈得到严格要求学生”。其对于教育颇有所得,并且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毕业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任羽中曾写道:“他声如洪钟,不急不慢,用词很平和,即使是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是就事论事,不带很强的褒贬色彩……他能以平常心来回顾过去,以宽恕心来对待他人,丝毫没有怨憎激愤,这确实是了不得的修养。王阳明有诗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恰是赵先生的写照。


图片

赵宝煦为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讲课

图片

赵宝煦与1991年毕业的博士生穆拉图·特肖梅合影。穆拉图2013年当选为埃塞俄比亚第四任总统

图片

2009年赵宝煦87岁生日时与学生们合影

图片

赵宝煦题字“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赵宝煦先生身上的君子风范自然而然地流露,如细雨温言、春风拂面。每当接受他人访谈,他都为来访者泡上一杯清茶,随和而可亲。立德立身,育己育人。


在治学之外,赵宝煦先生热爱生活、博学多艺、能书善画、兼习中西,作品涵盖书法、国画、素描、水彩、漫画、设计等。他诗文俱佳,新古诗词,散文杂记,以诗言情,以文载道。他坚持终生创作,坚持文艺交流,他熟悉电脑网络,在广告装潢上也颇有造诣。


图片

赵宝煦1950年设计的北京大学纪念徽章

图片

赵宝煦担任封面设计《北京大学校庆纪念特刊(1898-1954)》

图片

赵宝煦为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设计的徽识底稿


对文学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融入贯穿了赵宝煦的学问人生。他认为,“艺品与人品相通。作人贵纯真自然,恶矫揉造作。”就读于西南联大期间,他积极投身民主爱国运动,参加“新诗社”,发起并主持“阳光美术社”创作诗歌,出版漫画壁报,针砭时弊,弘扬民主,团结发展爱国民主力量。


唐士其说:“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与先生交谈,总给人以一种春风拂面之感。与此同时,先生无言之中,却又能让每一个与之交谈的人感觉到一种原则与边界确定不移的存在。这如同先生晚年的字,锋芒内敛,劲道暗藏。这想必就是内方外圆、大制不割的至高境界。”


图片

赵宝煦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创作的漫画

图片

赵宝煦绘妻子

图片

赵宝煦绘瞿塘峡

图片

赵宝煦1984年绘《山高水长》


赵宝煦先生以“抱虚”为号,平生以虚怀若谷为自我要求,始终坚守求真求实、与时俱进、甘为人梯、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他的书斋“抱虚斋”铭曰:“百川是纳,有容允中。容滕寄傲,盈竭虚充。至人无己,磐石性空。谷怀在抱,大道康通。”


为学者,有松柏劲气;为师者,以人师为道。先生于2012年1月21日辞世,享年90岁,终其一生、情系北大,岁月风雨、燕园结情。任羽中曾撰文怀念先生:“赵先生已经走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著述或有时而不章,他的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他高贵的人格、庄严的师道、坦荡的胸怀、仁义的精神,必能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先生之风骨,正如他曾写下的诗中所云:


才不才间过此生,休论书剑竟何成。

身经覆地翻天日,怀抱光风霁月情。

骨节漫夸松柏劲,文章不羡海湖名。

长空今日晴如洗,容得闲鸥自在行。


2018年,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赵宝煦先生的女儿赵阳女士、女婿徐湘林教授将先生生前遗留的手稿、证书、信函、照片、书籍等近千件套实物资料捐赠给北京大学,充实了北大校史典藏。赵阳女士亲自参与了资料的初步整理,为资料识读和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徐湘林教授一起为2018年及2022年的赵宝煦先生展览筹办担当顾问。


一张张已然泛黄的纸张、一幅幅记录光阴的图像,岁月织就华章、记忆连缀珠光。穿梭展览之中,亦如在时光隧道中徐行漫步,曾经的青春与热血、热忱与彷徨,如琥珀一般永远凝结于此。斯人已逝,而学者之风范、北大之精神仍赓续于每一个治学奋进的北大人身上。


图片


求学五年,从教六十五年

励精笃学,不改书生本色

白发丹心,尽显先生风范

传道授业,甘为薪火人梯

我们永远怀念先生




原文: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图片: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档案馆

最新文章